原標題:鐘情紙鳶守護傳統(tǒng)手藝——
風箏達人嚴勇:不老的“追風少年”
輔導學生制作風箏
走進綿陽市萬達學校紙鳶工作坊,仿佛來到了一個小型風箏博物館。這里各式風箏琳瑯滿目,粉色的金魚風箏、展翅欲飛的老鷹、栩栩如生的人物……這是孩子們學習風箏制作的地方,也是62歲風箏達人嚴勇的創(chuàng)作樂園。
近年來,嚴勇把工作重心放在兩方面:在風箏制作上刻苦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在風箏文化宣傳推廣上身體力行、不遺余力。
身傳言教,一絲不茍。
不惑之年 “解鎖”新技藝
嚴勇制作風箏入門比較晚。2004年,嚴勇平時喜歡待在退休的父親身邊,看他扎風箏、糊風箏、畫風箏。父親做出來的風箏,有鮮艷的花鳥魚蟲,還有生動的故事畫面,他也想小試牛刀。這一年,嚴勇42歲。
從看到做,從自己摸索,到專研各種資料,嚴勇半路出家,逐漸摸清門道。這時的嚴勇,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靠業(yè)余時間學習風箏制作,但他進步很快。
“竹子是制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扎的時候要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糊的時候要保證平整,干凈利落。”對于風箏的制作技藝,嚴勇熟稔于心。這一做,就是20余年。
為了研究透風箏,嚴勇把精力集中到傳統(tǒng)風箏的制作上。
“我做的風箏都是用傳統(tǒng)的手法,和市面上賣的不一樣。”嚴勇告訴記者,傳統(tǒng)風箏純靠手工,以竹片為骨,用線捆扎,經(jīng)過扎制、裱糊、彩繪、裝飾、調飛等多個步驟制作而成。
盡管傳統(tǒng)風箏制作周期較長,技藝要求較高,但嚴勇認為,傳統(tǒng)風箏放飛的是情懷,是有“靈魂”的,會讓風箏愛好者們看到它無與倫比的美。
制作龍型風箏,是嚴勇一直想嘗試的技藝,要做好它,要求高、難度大、時間久。經(jīng)過反復調整和試飛,一款長達100米的“龍風箏”最終面世,陪嚴勇征戰(zhàn)上海、西安、湛江、珠海等地的風箏賽場。
各式風箏琳瑯滿目
風箏教學 傳承非遺技藝
讓嚴勇感到遺憾的是,如今喜歡風箏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動手制作的人是少數(shù)。一根小小的風箏線,一直牽動著嚴勇守護傳統(tǒng)文化和技藝的決心。
為了不讓非遺成為“遺失的美好”,讓文化瑰寶“活起來”,4年前,嚴勇成為綿陽市萬達學校紙鳶工作坊的一名老師,教孩子們制作風箏的技藝,呼吁他們將這門傳統(tǒng)技藝傳承下去。
對于風箏的教學,嚴勇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嚴勇說,課堂上他不會給孩子們規(guī)定風箏的樣式,喜歡讓孩子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風箏。
事實上,孩子們也做得很好。每當他們成功放飛了親手做的風箏,嚴勇都能看見他們臉上驕傲的笑容,從風箏上感受到的快樂,無以言表。
給孩子們教授風箏制作方法,嚴勇樂在其中;孩子們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力和熱情,也鼓勵嚴勇在推廣傳統(tǒng)風箏的路上,越行越遠。風箏對于62歲的嚴勇而言,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使命。
“風箏做不夠,也畫不夠。對于非遺傳承,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就不會晚。”如今,嚴勇用自己的力量,推動風箏這項非遺技藝融入現(xiàn)代生活、走進學生課堂,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記者 鄧勇 劉晏男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