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网址入口,日本七七中文字幕,国产精品视频亚洲精品视频,国产免费人成电影在线看

<small id="6umzp"></small>
<th id="6umzp"></th>

  • <object id="6umzp"></object>
    <object id="6umzp"><tt id="6umzp"></tt></object>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娛樂
    遠行與歸鄉(xiāng):熊秉明的藝術心路
    发稿时间:2022-05-19 11:05   来源: 北京日報

      20世紀前半葉,國內一大批藝術家懷揣藝術信念遠渡重洋,其中以赴法求學的人數(shù)為最多,誕生了徐悲鴻、劉開渠、滑田友、林風眠、劉海粟、吳冠中、熊秉明、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大師。在這些如群星般閃耀的藝術巨擘中,熊秉明(1922年—2002年)無疑是較為特殊的一位。

      

     

     《歸途》(2001年)

      

     

    《孺子牛》(1969年)

      熊秉明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1947年考取了公費留法獎學金,入法國巴黎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但由于醉心雕刻,一年后毅然轉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雕塑。“哲學追求一個存在的意義,而作造型藝術要把這意義塑造成一個存在的形象。”(熊秉明語)從講求思辨和邏輯的哲學殿堂步入追求造型與體驗的藝術田園,這樣的入行背景無疑成為熊秉明藝術個性生成的最鮮明底色,也促成了他在雕塑、書法、繪畫、哲學以及文學等方面的卓越建樹。近期中國美術館“塑者歸來——熊秉明藝術回顧展”,集中呈現(xiàn)了他在雕塑、油畫、版畫、水墨、速寫、書法以及剪紙等多個藝術門類中的耕耘成果。如此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展現(xiàn)了他近乎全才的學養(yǎng)和人文深度。

      由于長期生活在西方,熊秉明的很多作品,包括那些現(xiàn)代意味十足的抽象雕塑都具有鮮明的中西融合的烙印,這自然是由這位“哲人”藝術家的思考習慣和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審美思維所決定的。“鐵鶴”是熊秉明藝術創(chuàng)作中醞釀較早且持續(xù)時間較長的主題,早在1953年他就憑此類以焊接方式創(chuàng)作的動物作品參加過沙龍展覽,此后鶴的形象越發(fā)極簡抽象,呈現(xiàn)出線條的律動感和虛空的美學意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鶴”本身是一種具有崇高象征意義的鳥類,而《線條鶴》的處理方式無疑令這一形象從形式到內在更加純粹,鐵條根據(jù)造型的需要扭曲、彎折,直線與弧線互相輔助,平面和曲面彼此依托,最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造型系統(tǒng),但這種線條形象不是輪廓性質的勾勒,而是去血肉、留筋骨的抽離概括。熊秉明曾談道:“在我之前,中國文化里醞釀著這樣的形式,不過我同時采用了西方某些抽象雕刻的手法。”他以哲學家的睿智、詩人的靈氣和藝術家的天性將所掌握的西方藝術進行了中國式的轉化和過濾,匠心之處在于將書法線條的柔韌與鶴的生命運動相融匯,使人一觀便可對鶴的悠游出世心領神會。

      《馬》是熊秉明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的國際藝術潮流正迎來新的轉向,作為一位深處西方文化中心的藝術家,熊秉明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大氣、宏闊的美學精神和西方古典雕塑那種凝重、飽滿的雕造感融為一體,作品形象渾厚結實,充滿張力,具有了濃厚的金石味道,彰顯出其作為一名學者型藝術家的文化選擇和藝術視野。

      除了表現(xiàn)“馬”以外,熊秉明的雕塑中還有很多是表現(xiàn)“駱駝”“牛”等動物的。像《孺子?!肪褪瞧浔姸?ldquo;牛”主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跪牛造型厚重雄渾,表面滄桑的肌理如自然風化的山石一般。牛、馬和駱駝都是負重的動物,同時也是犧牲、奉獻、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品格的象征,可以說,熊秉明既是在為這些動物塑像,也是在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性,跪地昂首的形象如同整個民族在背負苦難與屈辱的同時又始終不屈不撓。他對這種民族精神的追求在《魯迅頭像》中得到了進一步延續(xù),多層次的高浮雕以及各種直線和塊面的現(xiàn)代構成十分簡練地呈現(xiàn)了這位橫眉冷對、性格突出的知識分子。

      畫家吳冠中是熊秉明留法時期的老同學、摯友,他對熊秉明的作品有過鞭辟入里的解讀:“其道也,是從東方滲入西方,又從西方再回到東方。”幼時,熊秉明跟隨數(shù)學家父親熊慶來各處輾轉,甚至一度暫住巴黎;少時,他先入西南聯(lián)大,后又在抗戰(zhàn)之際應征入伍;青年時,他由哲學改習雕塑,并于1949年與朋輩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繼續(xù)留法勤苦求索;中年時,身處藝術浪潮中心的熊秉明急流勇退,沉潛研究,并從“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書法中洞見了現(xiàn)代精神;晚年,熊秉明多次重返祖國,寸草報春暉,講授自己在為西方人傳譯中國藝術過程中所獲的體驗。熊秉明分別于1998年和2001年創(chuàng)作兩件雕塑《歸途》,取意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敘事性極強,盡管形式上受到了賈科梅蒂的啟發(fā),但卻是從中國傳統(tǒng)詩詞中找尋的創(chuàng)作依托。遠行法國雖然是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延展,但作者流淌在骨子里的詩性并未消失,故土永遠是漂泊者的精神歸宿。

      在回憶性散文中,他這樣寫道:“我是一粒中國文化的種子,落在西方的土地上,生了根,冒了芽,但是會開什么樣的花,結出什么樣的果,我完全不能預料。這是一個把自己的生命做試驗品的試驗……我無驕傲,也不自卑。”(杜志東)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